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丨一“鼓”作气打走贫困 一针一线绣出幸
作者: 单职业私服 来源: zixc.cn 时间: 2019-10-30 阅读: 次
秋日午后,孩子们都去上学了,后院的牛也喂过了,闲下来的牟淑平拿起一块藏蓝色布料,坐在炕头做起了刺绣。白色的线条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便勾勒出一朵极具现代美感的花瓣形状。
放眼全国,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带动百姓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很多贫困地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各地的生动实践证明,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正有力推动实现扶贫就业、非遗保护、文化振兴的多赢。
“守着娃,顾了家,还能赚到钱。”颜冬明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意。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庞明广、郎兵兵
“我们德昂族人口不多,但文化底蕴深厚,只是没充分开发起来。”赵腊退说,在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们的支持下,自己打定主意要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去年秋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陇西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祁辉在三十铺村成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扶贫是两全其美的事情。”祁辉说,一方面,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来传承;另一方面,贫困妇女可以掌握一门技艺,用自己的手工创意实现脱贫。
“德昂族文化已经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前段时间,国外一家电视台来三台山拍纪录片,我还当了一次男主角。”赵腊退颇为得意地说。
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介绍,马庄香包的年销售额目前已达600多万元,缝制香包的村民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加工费。2018年,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投入使用,这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大院集研发、制作、销售等功能于一体。
助脱贫,文化名片“钱”途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