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红利不再,区块链如何破局?与产业融合重建信任机制
就在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印发,第十一条提到,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这是我国首次以司法解释形式对区块链技术电子存证进行法律确认。马鞍山雨山法院院长王伟则认为,在司法领域,区块链最能有助于解决的是司法的公正和效率。(南方+)
一度陷入低谷的区块链再次引发关注。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第二批共309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工商银行、中国银联、华为、阿里云、爱奇艺、恒生电子、航天信息等公司均有项目入选。
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介绍,在与钢聚人电商合作的项目中,仓储质押是一种常见的商用模式,但整体效率比较低,需要多人现场盘点,而引入区块链记录整体仓储相关数据,并结合AI技术,在仓库外部,识别车辆的进出、登记货物进出相关记录;在仓库内部,通过视频方式以及物联网电子围栏的监控方式,知道货物在仓库位置,通过关键数据的识别记录和动向,判断真实的货物是不是在仓库当中,“通过这些数据在链上不可篡改的存储,以及智能合约打通供应链金融当中的系统,金融机构,BT单职业私服,像银行、保理等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放款,整体效能比以往提升了1/3”。
“基于区块链的特征,可以解决谁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都可以被完整记录且不可篡改,这正好契合了司法对证据的要求。”吴平平说,在网信办发布的第二批共309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中,已经超过10%是应用在司法领域,这表明行业已经意识到司法领域的区块链应用先行。
与实体经济结合是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实体经济,一向偏“保守”的司法机构,也在积极引入在区块链应用场景重构信任。
“越是实体行业、传统行业,技术投入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会越大。”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总经理董峰表示,区块链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有三个标准,一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二是改变风险逻辑和业务的组织形态,三是商业模式可持续,不能指望到资本市场融资。
在行业看来,区块链技术价值得到认可的同时,相伴而生的是如何找到行业的痛点和真实需求。
“数据是否得到信任,谁是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司法机构,尤其是法院。”腾讯法律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吴平平给出了两个数据,该中心对去年2万宗民事案件梳理发现,73%涉及电子数据或者电子证据,吴平平认为,随着民间借贷、保险合同、知识产权纠纷在网上发生量逐步提高,这个数据还会进一步提升,但从2012年以来,只有7.2%的电子证据在司法上被明确认定,而真正被法院认可的可能还不到一半。
数字资产研究院副院长孟岩表示,目前围绕区块链分化为链圈和币圈两条路径,前者是一种温和与变革的路径,把区块链当成可信的数据库或者是分布式的可信账本,为金融机构、司法机构等采取行动来提供可信的数字证据;后者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态度,直接改变货币的发行机制,重新分配铸币权,改变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逻辑,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就不难理解区块链破局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区块链+司法”实现电子证据全流程记录
随着这些项目的入选,也为区块链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启发,未来区块链路在何方?上周,“产业区块链的破局之路暨《2019腾讯区块链白皮书》发布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提出“产业区块链”的构想与思考,认为区块链可通过融合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信任和自动化等问题,增强共享和重构等方式助力传统产业升级,重塑信任关系,提高产业效率。
《白皮书》也指出区块链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助力实体产业,另一方面融合传统金融。区块链可以弥补金融和实体产业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金融脱实入虚问题,建立高效价值传递机制,实现传统产价值在数字世界的流转,帮助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达到“三流合—”,进而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并构建产业区块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