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BT单职业传奇 > 文章内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作者: 单职业私服 来源: zixc.cn 时间: 2020-03-21 阅读: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任务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仍然占据着人类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本人仍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忠实的继承者、坚定的传承者、卓越的发展者,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路走来、一往无前,愈挫愈奋、愈难愈进,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面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曲折、处于低潮的严峻形势,社会主义中国保持定力、立定脚跟,紧紧依靠人民,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终结“历史终结论”、崩盘“中国崩溃论”、挫败“社会主义失败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取得巨大成就,使世界上正视和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了起来,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有力地捍卫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之治”的鲜明特色。“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经超越了古代统治者“爱民”“重民”“恤民”思想,也超越了西方政治家提出的“民治、民有、民享”理念,正创新实践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靠人民起家。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8名党员,全国当时大大小小的政党组织300余个。其后在领导人民进行28年的浴血奋战中,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任务之艰巨、面对的国内外敌人之强大、革命斗争之卓绝、付出牺牲之巨大、意志品质之顽强,前所未有、世所罕见。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仅从解放战争来看,再次雄辩地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农民背上的两把刀:租米重,利钱高!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坐监牢!”这是解放前国统区流行的一首歌谣,反映了农民的悲惨生活。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得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当时上海一家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这样评论,“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为了巩固和发展土地改革工作,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对此,美国人韩丁说:“新发布的《土地法大纲》在1946年至1950年中国内战期间的作用,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这也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因为土地改革的推行,使得解放区农民以巨大的热情参军参战、捐粮支前,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为此,毛泽东深刻指出:“有了土地改革的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这句话作了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九原板荡、百载陆沉的旧中国,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摇摇欲坠、民族人心涣散,百姓生活正如有人所言“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1921年7月,在上海石库门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乔木后来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二、凝练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表达

  力量源自人民,紧紧依靠人民。邓小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后,邓小平多次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面对当时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实践上的偏差,到底什么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呢?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后来,我们党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分别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根红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性的重要会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总结过去、立足当下、规划未来,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大政治任务。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会议精神,我们围绕《决定》中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阐释解读。今天,我们推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和“十三个显著优势”系列理论文章之六,敬请垂注。

  在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靠人民兴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文革”十年内乱结束后,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在这个历史关头,党顺应人民意志和时代潮流,召开了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波澜壮阔的4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民生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的这些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作过这样一个估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增长1倍;那么在当今中国这场现代化的大潮中,一个中国人可以翻7倍。国际上关于改革,有“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改进”之分,前者是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改进,而后者使一部分受益一部分受损、但受益所得足以补偿受损所失的改进。中国的改革超越了这两者,在认识和实践上,始终把人民置于改革的“C位”,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桶底”。可以说,如果这个“桶底”没有了、或者破了掉了,那么所有的长板短板都没有任何意义。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七年多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到明确“五位一体”加党建的体制改革分目标;从构建完善改革的四梁八柱,到逐项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责任制;从实施精准扶贫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蓝天、碧水、净土与人民群众朝夕相伴;从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到发展学前教育;从异地办理身份证,到简政放权“最多跑一次”……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人民始终是改革发展的依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三、解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密码

上一篇:《DNF》暗夜使者赤龙闹龙装扮外观预览 下一篇:“宝石之王”玩转宝石迷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