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的足跡人民的力量(逐夢70年)
版式設計:沈亦伶
節目組從一大批歌曲裡選出了近70首,並且隻挑選人們最熟悉的那幾句迅速串連。這些歌曲裡,有很多是爺爺奶奶們喜歡的歌,爸爸媽媽唱的歌,喚起了幾代觀眾共同的記憶——比如第一篇章的《紅色娘子軍》《南泥灣》《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第二篇章的《東方紅》《英雄贊歌》《我的祖國》,第三篇章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東方之珠》《我和你》……莫不如是。
奮斗,是今日中國最嘹亮的號角,是寫入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裡的密碼。奮斗創造奇跡。新中國7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奮斗史。
為了在舞台上重現一個個人民英雄的形象,演出團隊集結了30多位家喻戶曉的優秀影視演員。他們極富感染力的表演,為音樂舞蹈史詩增加了戲劇表現力。《共和國之戀》中,胡歌飾演的科學家郭永懷不幸遇到飛機失事,犧牲前,他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把裝有重要數據的公文包夾在兩人胸膛間,他們用血肉之軀,保護了文件的完好無損﹔《戰決口》中,孫濤等飾演的抗洪戰士,誓與大堤共存亡﹔《生死不離》裡,孫儷飾演的北京奧運志願者、黃軒等飾演的汶川地震救災戰士,和當年被救起的小男孩林浩一起走上舞台。每一次演出,當林浩和姚明手牽手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視頻閃出時,都有掌聲響起,都有淚水滑落。
在正式演出前,從9月16日起,晚會已經在大會堂舉行過7場公開彩排,約3萬名觀眾到現場觀看。中央電視台的錄播,更是讓全國觀眾都欣賞到這台精彩演出。
常規演奏中,合唱團在樂隊后方﹔而這部史詩中,合唱團分布在兩側。由於演出場地特別大,距離遠,導致指揮、樂團與合唱席的聲音傳導產生了一些滯后﹔而觀眾席的龐大,也導致聲音傳出去之后無法返回。我們隻好不停地讓合唱團的人站到我身邊、站在樂隊中來感知這種滯后,然后一遍遍校正,直到完全合拍。獨唱和領唱的演員也很辛苦,許多人從沒有和這麼大的樂隊、這麼多人的合唱團一起合唱過。
這是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而捧出的最隆重的獻禮。
其實,關於史詩從哪裡開始,要不要表現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史,團隊曾有過爭論。后來,主創們還是決定將時間線向前延伸。原因很簡單——不表現之前的奮斗歷程,不能說明新中國的來之不易,不足以表現我們的初心從哪裡來,也不足以說明為什麼今天要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史詩按照不同的奮斗階段,分為4個篇章:《浴血奮斗》映射出新中國成立前的革命烽火﹔《艱苦奮斗》描述新中國成立之初重建家園的激動、喜悅與艱難曲折﹔《團結奮斗》表現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奇跡般的飛速發展﹔《奮斗吧 中華兒女》則是從走進新時代至今,每個中國人胸中激情化成的深情呼喚……4個篇章清晰完整地勾勒出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民族復興之路。
與幾千名藝術家的合作,是非常難得的體驗,令人難忘。每個人都有極限,都有特別疲勞的時候,但互相鼓勵著,就仿佛獲得了重生的力量。
奮斗者的情感,奮斗者的收獲,奮斗者的實踐,奮斗者的壯志,都是我們要在這部史詩中表達的。
對我來說,這一個月的排練,是一個自我淨化的過程。我之前參加過奧運會的閉幕式,當過火炬手,但這次的經歷更讓人難忘。
李心草(樂隊指揮)
選擇“奮斗”作為這部史詩的主題,無疑是十分貼切的。
他們,是人民的英雄,是英雄的人民。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朱海(文學總撰稿)
王力宏(歌唱演員)
“英雄源自人民,人民就是英雄。”在整部史詩唯一一個朗誦節目《致敬人民》裡,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背景下,十位藝術家無比深情地誦出了這樣的心聲。
這台節目演員數量多,樂隊龐大,合唱團龐大,舞台表現的手段特別豐富。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抒情傳統,在新中國70年的歷史上,已經誕生過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復興之路》,分別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35周年和60周年而創作的。《奮斗吧 中華兒女》繼承了前三部史詩在思想性、藝術性和政治性上的精湛品格,並在藝術呈現上有所突破與創新。唯美大氣的舞台風格,與表演內容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我指揮的是最后一個篇章,新創作的歌曲較多。作曲家在寫每一首歌時都投入了最飽滿的感情,努力做出完美呈現。這個篇章中,好聽的歌曲不少,優美的旋律不少,我們耐心等待它們接受觀眾和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