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导演:美国主流电影创造国家英雄,中国也应如此
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影报”12月11日消息,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深刻讲述了创作者与生活、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创作者肩负的责任。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习主席提出的创新理论是给我们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鲜明的创作前景。使我们明确了创作的方向,尽管我们在过去的影视创作当中有过很多的作品,但不断的创新可使我们与今天的年轻观众心心相通。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共鸣。
军事影视不是单纯的艺术论艺术,因为它首先要承载着我们表现的小到一个士兵、大到一个将军,他们都能够和国家、民族、版图、英雄、勇敢、爱国、牺牲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着一种英雄主义精神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军事影视,它还承载了很多商业元素在影视上的体现,当你架构每一个情节和故事的时候它都跟紧张、战斗、悬疑、血性、死亡这些商业的元素联系到一起。这两种承载恰恰是我们军事影视所要去把主流的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会连通着军事影视的繁荣。
可事实上,我们放眼世界就会发现,全球很多国家的电影都是在宣扬他们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如何才能将我们国家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融入军事影视的操作之中。作为部队影视工作者,我们就要用军事影视作品作为手中的“武器”,把日益增长的银幕作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战场去冲锋陷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站在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文化应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才能创作出留存于世的“高峰”式作品?这值得我们思考。在我看来,中国的文化产业不仅需要体量的增长,更要需要质量的标杆。十几年的产业化改革令中国电影获得跨越式增长,中国电影产业如今拥有近4万块银幕,年票房收入超过400亿元,赢得世界各国的瞩目。然而体量如此之大,,中国就是电影强国了吗?我们的电影是否拥有了高尚的灵魂?我们的电影人能为这个时代留下经典吗?后世之人能否通过我们的电影了解当今这个时代?我想,答案暂时应该都是否定的。
今天的电影市场的繁荣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精神文化食粮,但是正如习主席所讲到的“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军事影视作品不能单纯化追求市场价值,一味模仿外国军事大片的商品元素,背弃了坚持中国立场,构建中国视野,弘扬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本质,偏离讲好中国军人故事的核心视点,以及中国军事影视的独特性和纯洁性,把军事影视作品当作单纯的商品卖向市场。
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
中国影协副主席、著名导演尹力:
博纳影业邀请我担任电影《智取威虎山》监制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在质疑这部影片的前景,担心这样高投资的主旋律电影乏人问津,最后落得个血本无归。然而影片拍摄出来之后,在市场上获得将近9亿元票房,这的确出乎很多人意料。
通过多年对军事影视创作的体会,我认为习主席的讲话精神仿佛是对我们从事军事影视创作的人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和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博大情怀的嘱托。军事影视创作要有两个坚守,第一个坚守,就是要坚守弘扬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类崇高品德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然后再去追求市场最大化的观众认可。第二个坚守,就是坚守对军事影视中军人的人性的挖掘探索,人在战争当中那种独特的情感表现,去建构更神圣庄严的战场审美格局。同时我们深知军事影视题材是影视创作的一个富矿。
长久以来,中国电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过度娱乐化、唯票房论等问题长期存在,尽管我们的3D、4K、IMAX技术不逊于美国,但中国电影的创作质量却仍有欠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尽力修身、养德、有担当,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对每一个题材和每一个新的作品的创作,首先是叙述故事的创新,影视需要多元化的讲述手段去讲中国人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属于中华民族的人文故事和中国人那种民族独有的感情的表露方式。不断地去用新的方式表现中国人的悲欢离合。拍摄制作手段的创新,学习借鉴外国的军事大片,不是要把外国的军事大片套在中国军人的身上,效仿他们的装束,实施着他们的作战和行动方式。而是要借鉴学习他们的新的技术制作手段。
我们如何学习探求把军事影视用营销的方法介绍给大众,什么样的营销思路和策略,适用于军事影片的传播宣发,是我们不仅能够得到全军将士的喜爱和认知,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的电影观众能够通过我们的军事影视,了解中国军人,知道军队在和平时期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智取威虎山》我们发现,英雄情怀其实深藏于每个民族的性格之中,这也成为之后我们拍摄《湄公河行动》的动因。可喜的是,《湄公河行动》的票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证实了市场并不排斥主旋律电影。
影片放映之后,得到了专家和观众对于新的历史战争影片的创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创新探求就是我们要学习在不断地发展中的电影专业化的进程中,如何适应与时代给予年轻观众群体审美要求,新的时代和新的观众层面,新的观影群体。能够运用多种形式的拍摄手段和高科技的使用等等,都会给今天观众的直观接受力得到一种满足。所以才能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军事大片的格局。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听完习主席的这段讲话,倍增了我筹备一部中国军人维和题材的影视剧的决心,仿佛这段讲话给我的创作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著名导演黄建新:
我始终认为,过度的商业炒作只能让一部作品获得短暂的光辉,但评判作品价值的终极标准,依旧是品质的高下与价值观的高低。
(原题为《学习贯彻 | 著名导演黄建新:打造中国式英雄,追求高品质高价值观》)
军事影视的创作是一个富矿,永远在影响着一代代官兵的成长,对军队应该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按照商品去出卖,去讲好中国军人的故事,去抒好军人的情怀。去塑好军人的形象。坚守军事影视阵地,用光影铸造强军梦。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习主席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剧作为强势的大众传媒,一方面事关国家的文化安全,另一方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承载着国家的意志、民族的灵魂、社会的精神、人民的信仰。军事影视在这方面的使命和担当是有历史传统的,对官兵铁血精神、战斗意志的塑造是有现实意义的,在当下的文化生态中,其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所以拍好一部军事影视作品,不能单纯的去把票房的收入放到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对强军兴军治军而言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本身就是战斗力,对社会主义文艺来说,更是中流砥柱,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最重要的承载和表达主体。
最近投拍的《建军大业》,同样也是表现年轻的英雄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故事。美国主流电影永远在创造自己的国家英雄,宣扬自己的英雄主义,我想中国的主流电影也应如此。我们有责任创作更多传播正向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我们更要相信我们的观众、要相信我们的人民,相信他们的判断力与鉴赏力。
为创造“高峰”式作品 修身、养德、有担当
今年在纪念长征80周年之际,我执导的电影《勇士》以新的一种创作模式和合作模式不断地探求战争影片带给观众的那种饱满的长征精神。80年前红军将士以一种气壮山河般的坚韧,不屈不挠的意志,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给那个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一种强烈的希望和坚定信心,那么《勇士》们的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则是长征途中,中国革命伟大进程中,最重要的“淬火点”,或者说是“熔点”。
打造中国式英雄,追求高品质高价值观
用光影铸造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