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楊坪灣島生態遭破壞,類似事情不應再發生
在生態保護范圍內的耕地是否可以大面積地復墾?12月9日人民日報“來信調查”欄目報道稱,湖北省當陽市漳河水庫內湖心島上進行大面積復墾活動,導致自然植被被破壞,綠島變為荒島。目前當地已經解除湖心島的承包經營權,並進行了復綠。
藍天、碧水、淨土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體制機制上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場深刻革命。隻有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加強監管,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讓“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成效,跨上新台階。
在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時,地方政府能不能根據環境質量、自然條件、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科學確定本地區整治目標任務,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能不能兼顧現實發展,又考慮長期環境保護需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採用適用的治理技術和模式,注重實效?這是考驗地方政府在環保和發展中的一道難題,也是我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綠林覆蓋到黃土裸露,不過短短兩個月時間。“這樣開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甚至可能影響下游水質安全,這種行為已經不能簡單地以個人經營活動來進行管理。一句“不違法”不能成為“無權干涉”的理由。
一般來說,公司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耕地,自己有權利決定種植什麼,自主經營。但在生態環保區域,這種自主經營權利需要受到限制,經濟需要讓位於環保。楊坪灣島上的土地雖為經濟林地,,但位於國家濕地公園內,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相比於經濟屬性,環保屬性更加重要。生態紅線內禁止開發活動應是不折不扣的底線。
國家生態文明戰略以來,各地對工業污染問題高度重視,形成了環保“高壓線”,環保形勢存在明顯好轉。但對過度開發、利用耕地造成生態破壞的現象,卻仍重視不足、監管不到位。漳河水庫湖心島的問題並不是孤例。可以說環保問題復雜,牽涉到經濟利益、公共利益的方方面面,一面是農民吃飯和致富的需求,一面是生態環保的需求,給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很更高的要求。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綠水青山”日益呈現出更多的社會屬性。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恢復很難。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個地區,每一個相關職能部門,每一個人都應該相向而行,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
(責編:周倩文、關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