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近4000肥羊养殖户迷失单职业私服念“羊经”发“羊财” 收益7万元左右
《黄河口晚刊》记者了解到,这不仅增加了育肥羊的附加值,而且提高了销售商的收益。据介绍,畜牧养殖、畜产品加工、运销等产业已成为该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出栏后大部分育肥羊进入鲁北大市场屠宰,分解成羊肉、羊头、羊宝、羊脑、羊筋、羊蹄等40多个品种,用当地人的话说,这种屠宰手段叫作“黄金分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根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这40多个品种投放到不同的市场。算下来,光这一项每只羊平均能净增收400多元。普普通通的动物肢体竟变成了“有机黄金”!
过去的五年,利津肉羊养殖规模一直很大。近几个调查年度数据显示,肉羊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维持在50万只左右和100万只以上。2014年因受内蒙古等羊肉主产区疫情后前期压栏育肥羊集中出栏和山东病死羊入京消息的影响,销路出现萎缩,存栏量和出栏量一度减少。但到2015年后养殖数量回暖,规模已趋于平稳。
卖出一批肉羊7万元进了钱包
——2012年存栏量59.05万只,出栏量132.1万只;2013年存栏量52万只,出栏量137万只;2014年存栏量44.62万只,出栏量117.72万只;2015年存栏量47万只,出栏量128万只。
利津县盐窝镇鲍王庄村的王玉文是当地的养羊大户。靠着鲁北第一大畜产品市场,他购买市场上瘦弱的“架子羊”,通过规模饲养,屠宰前将瘦羊养成肥羊。肉羊育肥周期一般为两个月,一只羊每天能增重将近一斤。育肥前,一张羊皮顶多卖30元,育肥后的皮毛光泽鲜亮,一张能卖到60元。
当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说,截至目前,该地区已建成各类养殖小区586个,其中标准化养殖小区263个,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28个。此外,还有无公害认证畜产品37个,畜牧合作经济组织74家,饲料加工企业9家,畜产品加工企业16家,畜牧合作经济组织71个。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组织发展会员5116人,辐射带动农户近4000户。
问起今年上半年第一批肥羊收益为何很不错,养殖户七嘴八舌。但总结下来,有三条清晰的原因:年初仔羊价格一公斤便宜了差不多4元,光这一项一只羊成本就少了40元;用来喂养的玉米、豆粕、酒糟、牧草没涨价,再就是出栏收购价又不错,比仔羊购买价高3毛多钱。
这一只只的肥羊不是孤立的,而已经在东营北部带起了一条产业链条。
更令人欣喜的是,利津不仅育养肥羊,依靠盐窝镇的市场还搞起了屠宰加工,一只羊能分成40多个产品,既提高了羊的附加值,经销商利润也增加不少。
说起东营的畜牧业,一定不能不提利津县。这个黄河北岸的县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肉羊育肥基地”。从市场上购进10公斤的瘦仔羊,三个月时间里“好吃好喝”地喂成55公斤的大肥羊,这种被称为肉羊屠宰前集中育肥的养殖模式,是利津县饲养户丰富智慧的独创之举。如今,这一模式正为这里的群众带来日益可观的收益。
《黄河口晚刊》记者来到这里时,今年肥羊刚刚完成第一批出栏,养殖户们普遍反映受益高于往年。市物价局的调查队员们走访统计下来,中等养殖户收益就在7万元左右。
利津远溯周秦,历史悠久。其养羊的历史,也颇为久远。
最近,《黄河口晚刊》记者跟随市物价局调查人员来到利津调研,今年第一批出栏的肥羊都卖了个好价钱,一般中等养殖户收益就在7万元左右。跟王玉文一样,这里近4000肥羊养殖农户念“羊经”发了“羊财”。
《黄河口晚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养殖户经过“鲁北大市场”从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地购进7.5-10公斤仔羊,经过三个多月时间集中育肥至50-55公斤左右出栏。育肥过程中主要喂养仔羊豆腐渣、酒糟、棉粕、豆粕、地瓜和花生藤、玉米粉、干草等无公害饲料,每只羊每天平均增重0.38公斤左右。
1997年建成投用的盐窝镇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占地250多亩,在这条产业链条中扮演着中转站的角色。
一只羊带起了一条产业链
养殖户今年收益不错,其实往年也不差。调查队员分析了一下五年的收益,2011年至2015年育肥羊养殖利润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很多家庭式养殖的农户,夫妻上阵不用雇工,就算仔羊、饲料以及经销商收购价再怎么变动,账算下来都比种粮食、棉花有收益优势。而从去年4月到今年4月,养殖户每只羊又多收了128元,收益真是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