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创始人首谈痛苦与憋屈 拼多多上市周年记:如履薄冰的新大陆
他仍然出现在公司,身着价值百元的T恤穿行在他的“王国”里,与普通的程序员并无不同。甚至在电梯里,他也丝毫不介意员工不和他打招呼。
烦恼来自内外两个方向。外部是巨头的碾压竞争,最典型的事件的莫过于“二选一”。看似隐身的黄峥用股东信表达对竞争形势的不满。在上市首封股东信中,黄峥毫不隐晦地提到了拼多多遭遇了大面积“二选一”,并且他认为“二选一不符合商业逻辑”,“‘长期独家排他’必然会被打破,不过即使如此,并没有改变‘6·18’上演更加激烈的格兰仕‘二选一’事件”。资深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认为,在这件事上拼多多没的选,议价能力、品牌能力还没那么强。不过拼多多的崛起让淘宝的价值凸显出来,包括复活的聚划算,均剑指拼多多和下沉市场。
没有香槟与掌声,位于上海金虹桥国际中心的拼多多(NASDAQ:PDD)平静度过了上市一周年。
货币化率提升最直接的反映即是商家的运营负担增加。此前阿里曾多次向商家表态不再增加广告负担,货币化率也处于下降趋势,从行业看电商企业对商家减负也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货币化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不难看出在提升用户客单价和挖掘消费潜力上,拼多多压力不小。
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算法的岗位在公司地位高,收入不错,也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累”。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此前黄峥对外披露在落子分布式AI,但现阶段的重点仍然是算法和精准推荐。通过提高点击率、购买率不断优化模型,更精准地推荐,通过社交分享推动更多人购买。
2019年Q1财报会议上,谈到今后的营销战略,黄峥态度鲜明地表示,“目前阶段,我认为最好的利用营收的方式就是投资R&D、基础设施、用户认可度、品牌知名度”。言下之意,拼多多仍然会毫不犹豫在营销上重金掷入,“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消费习惯,让人们以拼多多作为最主要的消费平台”,黄峥说。
上市以后,黄峥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在获客成本、营销费用持续增加的现状下,资本市场也在考量拼多多的货币化水平(每位用户平均收入×货币化率)。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战略副总David Liu表示平台的货币化才刚刚开始,会非常谨慎地平衡货币化与增长之前的关系。财报数据显示,2018全年拼多多货币化率为2.8%,2019年Q1,该数字为2.9%。不过有分析指出,考虑到GMV的计算方式(未支付、退货、虚拟交易亦统一在内),拼多多实际货币化率要更高。
险滩重重
微妙的是,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拼多多仍然喜欢以弱者的姿态出现,尽管它已经刷新了电商界的生长纪录。一种声音认为,在新大陆版图没有长到足够与帝国抗衡之前,这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明智策略。
据记者了解,拼多多从2018年底的3683人扩张至眼下逼近6000人,将近4000人属于技术团队。除了请来陆奇加入董事会,各个技术条线的负责人也都是业内大咖。技术出身的黄峥在技术投入上出手大方,开出数倍高薪挖人,拼多多薪酬是业内平均线3~5倍的传言也来源于此。
用户端最直观的感受是引入更多的品牌和尖货。现在达达接受采访能随意抛出苹果、戴森这样的代表高端消费的品牌做背书。不过据达达透露,“拼多多刚做苹果的时候,是没人买的,来的都是黄牛”,直到某个微博大V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入手了一台,开箱验货原来是真的。达达特别强调,这样扭转认知的事情拼多多没有刻意去推,需要时间去扛。
不过达达认为,拼多多本身正在变好。用户持续增长,货品的丰富度带来客单量、客单价的增长,“2018年GMV达到4000多亿元,今年的GMV会更夸张一些,涨得更猛”。和上市前相比,拼多多已经不那么喜欢提“五环外”崛起。达达特别提到了“全量用户”的概念,在他看来,现在拼多多的消费者更偏全量用户,拼多多要做的是多方位满足他们的需求。
更深层次的危险则来自拼多多内部,野蛮生长过后如何在聚光灯下建立新的文明体系,高速增长后必然遭遇的增速放缓,以及逐步商业化之后如何维持新的生态平衡。
尽管来势凶猛,上市一年的拼多多已经无法避免成长的烦恼。
从财报数据看,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增速呈持续下滑趋势,相比2017年动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环比增速已经降至5.93%(截至2019年3月31日);另据2019年Q1财报显示,一季度月度活跃用户2.897亿,同比增长74%,月活环比增速亦显著下降。
“长期来看会是持久战,这一两年团队会比较憋屈痛苦。”谈及竞争,达达回应称,“每天都有很大的压力,如履薄冰。你会去想怎么样能够规避。”不过他显然更看喜欢看硬币的另一面,“竞争的好处在于团队不容易懒散。我们年轻,没有包袱,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和一年前没有不同,深夜灯火通明的大厦走出来的年轻面孔疲惫、谨慎,呼吸一口夏夜依然闷热的空气,打车急速离开。他们是中国互联网江湖里的另类人群,拿着高于行业平均线的薪水,坚决执行,谨言慎行,轻易不与人谈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