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达人”刘经南:一句话,一辈子


他带领科研团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从跟随、超越到引领,在我国卫星导航定位领域填补多个“空白”、实现多个“第一”。
77岁的刘经南,是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开拓者。
高程坐标不精确,容易给后期的开采造成很大的误差。如何提高高程精度,是刘经南他们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挑战,他废寝忘食地埋首数据处理。
入校后,刘经南一度想过退学,来年再考一次,因为测绘专业与个人兴趣相去甚远。但老师和家人都劝他坚持下去。
创新方有未来。
“怀疑一切”攀登科学高峰
1979年,36岁的刘经南顺利考入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读研。
“在与祖国科技事业共同成长的经历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国,涉及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一定要能自主可控,一定要有引领性、原创性的科学技术,才能步入强国之列。”

刘经南负责研制的湖北省清江水电开发公司隔河岩电站水库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监测系统,成为全球第一个完全无人值守连续自动运行的大坝GPS自动监测系统。
——刘经南院士获奖感言
不仅如此,刘经南还为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广域差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最早的技术思路和技术方案,是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第一人,同时参与这个被称为“中国GPS”的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至今。
他历任武汉测绘学院所长、院长、副校长,武测合并到武汉大学后,又成为新武汉大学的副校长、校长,再到昆山杜克大学首任校长,一直坚持科研探索工作。
刘经南记忆犹新,上初中时读过一本关于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书,书中马克思的二女儿劳拉问马克思:你最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答:“怀疑一切”。
2012年,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如何实现北斗系统高精度服务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刘经南带领团队,提出建设国家地基增强系统的创新方案,并在湖北省建立国内首个省级区域的北斗地基增强示范系统。
“用卫星定位的方式,通过高精度转换模型,就直接可以得到高程达到1米左右的水平”,修正了国际上卫星定位的大地高不能直接用于石油勘探的结论,满足了国家开发西部的重大需求。刘经南也因此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此时,刘经南依然喜欢生物。读大一时,他时常去旁听武汉大学生物系课。
6月10日,刘经南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
20世纪90年代,刘经南带领团队参与“北斗”科研攻关。
刘经南搞研究有一个习惯,对教科书上的证明和理论,他都要先学习然后找出问题和不足,“我可不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推导它?”
大学毕业,刘经南被分到湖南煤田物探测量队,负责外业测绘,历经各种艰辛,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干就是11年。11年里,,刘经南不忘初心:“我想做科学研究工作。”
刘经南(左一)正在与科研人员一起讨论方案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即将于本月发射升空,届时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完成全球组网。刘经南和他的团队迎来“仰望星空”时刻,他们拿下了湖北第一颗北斗多模多频高精度芯片,和中国首颗40纳米高精度消费类北斗导航定位芯片。他们正在继续攻坚7纳米、甚至5纳米高精度低功耗北斗芯片,北斗服务全球的蓝图正在刘经南面前徐徐展开。
不忘初心打破“国际惯论”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中,该系统作为主要手段监测超水位蓄水下的大坝变形,对荆江大堤超蓄调度分洪科学决策起到关键性作用。

1980年代,国家部署对西部油气资源进行探测,刘经南受老师委托西进青海、新疆。
刘经南高中成绩优秀,本希望考取北京大学生物类专业。但却被武汉测绘学院录取,就读天文大地测量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