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谎是天性?财富骗局、水门事件 各领域都有谎言
但这份良心声明并未阻挡其他人对文章的疯狂转发。许多人自身对印度国会党多有反感,所以有意无意地相信排名是真实的。事实证据在偏见面前显得徒劳无用。
“因为它摸上去是紫色的。”
国家地理的作者Yudhijit Bhattacharjee回忆了自己小时候一次撒谎经历。作者还在上三年级时,一位同学带来一组赛车贴纸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作者被迷住了,于是在体育课时借故留在教室,趁没人偷偷将闪闪发光的贴纸从同学书包转移到自己书包里。等大家都回来,作者的心跳加快,唯恐自己做坏事被发现。为了摆脱嫌疑,他主动告诉老师有两个骑摩托车的混混跑来教室翻东西,偷了同学的贴纸。正如你所预料的那样,这个天真的谎言没能经得起最轻微的审问,内心难安的作者最终归还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瓦莱丽·普拉姆(Valerie Plame)在CIA担任了20年的秘密间谍。2003年,布什政府将普拉姆的身份泄露给媒体,她的职业生涯宣告终结。普拉姆称政府的泄露是蓄意报复,因为普拉姆夫妇对外讲美国政府为了发动伊拉克战争而故意夸大不实情报。被问到20年间谍生涯有何感悟,“大部分人其实都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秘密。”普拉姆说。图:Dan Winters)为什么有些人更爱撒谎,谎话连篇者是否在大脑结构上与普通人有不同呢?2005年,心理学家杨雅铃及其同事对三组人的大脑进行扫描:第一组是12位撒谎成性者;第二组是16位被诊断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但这些人撒谎并不频繁;第三组的21位人士则既不反社会,也没有撒谎的习惯。研究发现,撒谎成性者大脑前额叶皮质内的神经纤维数量至少比常人多20%,暗示他们大脑内有更多连接。有可能是更多的突触连接导致人爱撒谎,,因为他们比常人更快地想出骗人的点子。不过也有可能事情是反过来的,即经常说谎锻炼出了更多的神经连接。
这些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本想愚弄他人,最后自食恶果。撒谎固然可恶,但撒谎者却并非愚蠢。骗子、冒名顶替者和说瞎话不眨眼的政治家的行为只是不诚实的极端表现,事实上,撒谎这一行为根植于人性之中,已存在了亿万年之久。
骗人的小孩也会被人骗。小学六年级时,一位伙伴告诉作者他家有一辆飞行汽车,能开着环游世界。信以为真的作者跑回家要父母准备远行便当,尽管被哥哥嘲笑了一通,作者仍不相信自己被骗了。最后还是朋友的父亲出面澄清所谓飞行汽车真的只是儿子在吹牛。
出品|网易科学人栏目组
(马克·兰迪斯(Mark Landis)在早年试图做一个商业艺术家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后来他花30年事件模仿大师作品,将这些仿作捐赠给艺术博物馆并获得声誉和尊重。兰迪斯在此过程中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很享受出名的感觉。后来事情曝光,他对自己不诚实的做法感到惭愧。兰迪斯被戏称为最慷慨的赝品画家。图为兰迪斯模仿William Matthew Prior的作品。图:Dan Winters)在接受教育之后,所有人认识到了那两句话的错误。不过一周之后再进行同样的测试,人们对错误信息的盲信又反弹到原来的水平。
马萨诸塞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 Feldman)称这是骗子的优势。“人们没有对谎言的预期。很多时候人们单纯地听到什么就相信什么。”我们对让人愉悦的骗术的抵抗力几乎为零,它们可能是虚假的赞美,或者是许诺高回报的投资产品。若谎言来自名人或成功人士,人们更容易轻信。前文中游泳运动员洛克特的谎言便是例证,当时很多人不假思索相信了他编的故事,当真相被报道后大家一片哗然。
2. 特朗普说疫苗导致自闭症
不出意料,特朗普支持者看到特朗普的名字,会更加盲信第二句话。随后研究者对被试进行简短的解释,告诉人们大量研究显示疫苗同自闭症之间毫无关联。
类似的故事在小学生中再平常不过。就如同学习走路和说话一样,学会撒谎也是心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尽管父母常对小孩子学会撒谎感到惊讶和不安——再也不是那个纯真善良的乖宝宝了——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李康确认为,小孩子学会撒谎应该让大人感到安心才是,学会撒谎标志着孩子认知成长的进步。
1989年秋天开学季,普林斯顿大学迎来一位名叫阿莱西·山塔纳(Alexi Santana)的新生,他特殊的经历很快吸引了所有人的好奇。
作为洛杉矶高级法院一名法官,帕特里克·柯文博格(Patrick Couwenberg)成功让下属以及同行相信他是个美国英雄。据他讲,他曾在越南被授予紫心勋章,还曾参与中央情报局的秘密行动。柯文博格自称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背景,拥有物理学本科学会和心理学硕士学位——但这些没有一个是真的。面对质疑,柯文博格自称自己有“幻想性谎言癖”(pseudologia fantastica),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遗憾的是,这个借口没能帮他保住在法院的职位。
(丹尼尔·内格里诺(Dun Negreanu)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扑克牌玩家,赢得了超过3200万美元的扑克牌竞标赛冠军,比扑克牌史上的任何人都多。内格里诺坦言心理战术是扑克对决中重要部分,虚张声势和各种撒谎技巧已经融入到扑克手的日常生活之中。图:Dan Winters)掩饰技巧的复杂程度实际上体现了儿童换位思考的能力。“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缩写ToM)告诉我们,人们用同样的方式感知他人信念、意图和知识。简单的撒谎行为,背后其实包含了谋划、关注和自控等一系列动作。李康发现,在思维和执行能力测试上,撒谎的孩子比诚实的孩子表现更好。在16岁儿童身上,“骗人精”也比不太会撒谎的同龄人表现更优秀。另外,自闭症儿童——被认为心智发育迟缓——不善于撒谎。
凭借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山塔纳很快成了校园里的明星人物。他在学业上的表现同样突出,几乎每门课程都得A。沉默寡言的性格加上不寻常的背景,给他增添了神秘的吸引力。一位室友问阿莱西为何他的床总是那么整洁,对方回答因为他一直睡地板。这个答案令人哭笑不得又完全符合逻辑:常年在野外露宿的人当然不需要床。
“你怎么知道的?”实验人员反问她。
Why Science Says It's Good for Kids to Lie - National Geographic (来源:网易科技频道)
京都大学心理学家Nobuhito Abe和哈佛大学的Joshua Greene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受试者的大脑,发现撒谎成性者大脑伏隔核激活程度较高。伏隔核是前脑中一个与奖励机制有关的部位。当达成某项目标时,伏隔核激活释放出快感信号。研究人员据此猜测对贪婪可能增加了部分人撒谎的倾向。
可有什么好办法防止谎言侵蚀我们的生活吗?答案不确定。网络科技将传统的欺骗与信任之间的冲突带到新的节点,谎言与真相之间的界限愈加扑朔迷离难分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山塔纳是个大骗子,他那些所谓的传奇经历全是谎言。就在他进入大学第二年,一名女子认出六年前她在加州一所高中见过这个人,那时候他名字还叫杰伊·亨茨曼(Jay Huntsman)。真相是,这位神秘人物显然是说谎惯犯,即便亨茨曼也不是他的真名。普林斯顿校方最终获悉,山塔纳的真名叫詹姆斯·霍格(James Hogue),时年31岁,曾因盗窃罪入狱服刑。谎言败露后,霍格难免再进宫的命运。 译者|孙文文 在得知这个真相之后不久,作者很快亲身体验了一把。一位朋友给作者发了一条连接:“全球最腐败的是大政党”,看到这个题目,作者(印度人)立即将它转发到了高中校友群里。之所以这么兴奋,是因为作者看到印度国会党在其中排名第四,这个党派近年来腐败丑闻不断。看到国家恶人被大白于天下,作者感到大快人心。 西澳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候选人Briony Swire-Thompson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试图用循证的手段驳斥不正确的理念无济于事。2015年,Swire-Thompson及其同事向2000名美国人展示两条信息: 五六岁孩子的表现介于前两者之间。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研究者使用欧美儿童熟知的恐龙班尼做道具,一位事先已偷看答案——又谎称自己没有偷看——的儿童请求在回答之前先用手摸感受一下道具。得到许可后,小姑娘闭上眼睛,将手伸到遮布下面。“啊,我知道这是恐龙班尼。”她说。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展示的测谎仪。图: Dan Winters) 另有研究显示,有时候对谎言的驳斥反而会加强人们对谎言的信念。“人们倾向于认为熟悉即正确。每次反驳它,你都在冒着加强它的风险。讽刺的是,反驳越多,反驳越无效。”Swire-Thompson说。 霍格等人的例子证明,一个谎言可以导致另一个谎言。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Tali Sharot及其同事所做的实验揭示了人脑如何慢慢习惯撒谎时的压力,让撒谎更容易进行。研究者通过fMRI观察被试者的杏仁核,这是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的部位。研究者发现,随着撒谎越来越多,杏仁核对谎言的反应逐渐变弱,即便弥天大谎也不会让撒谎者产生心理压力。有句俗语稍加改动后用在这里正合适:小时“骗”针长大“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