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BT单职业传奇 > 文章内容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大漠深处绽芳华

作者: 单职业私服 来源: BT6.COM.CN 时间: 2018-11-24 阅读:

  和林县政协副主席、林业站站长崔继峰老伴卧病不起,每次下乡种树,他都得先给老伴做好几天的饭,放在炕头上。

  治沙第一仗,从六号山打响。而六号山离驻地二十多里,一路都是走三步退两步的流动沙丘。云县长虽50多岁,却每次出工走在头里,收工压在阵尾。一天近十几个小时,中午带饭,吃饭、休息都在沙山上。夏天的沙山,气温高达四十几度,地面温度常在七十度以上!不要说植树干活,就是光坐着歇着,也会燥热难耐!可云福祥硬是和队员们顶着烈日干在一起,吃在一起,休息在一起。

  刘三明的水库云福祥的树。

  乔义跟着云福祥和工程技术人员走遍了白二爷沙坝的沟沟岔岔、山山岭岭,仔细察看地形环境,做了详细的调查记录;然后从实际出发,根据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确定了“造、封、育结合,乔灌草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前挡后拉、四面包围、分片挖制、综合治理”的方针。

  由于年代久远,采访中,记者想尽量挖掘和寻找那个年代治沙队员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在和林县电视台,记者看到了一段大约30年前拍摄的白二爷沙坝治沙专题片:屏幕上,在云福祥的带领下,乔义等100多名治沙队员在热火朝天地挖坑种树。那时,云福祥老人还健在,乔义穿着一件红色背心,黝黑的面庞透着青春的气息。时光飞逝,那段治沙岁月已成历史,当记者问乔义老人为治沙吃了那么多苦,甚至奉献一生是否后悔时,老人坚定地回答:“从未后悔!”。

  六号山是白二爷沙坝东侧最高的一座荒山,在六号山种树,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是白二爷沙坝艰苦奋斗的创业之风历练了每一名治沙队员,是信仰与精神的力量让治沙队员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白二爷沙坝扎根……

  在白二爷沙坝的治沙中,云福祥成了改变当地治沙史的第一人。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大漠深处绽芳华

  然而,白二爷沙坝的年降雨量平均只有400毫米,年蒸发量却是1340毫米。1958年飞播造林失败,1976年人工造林再次失败……

  其实,提起白二爷沙坝,很多人都好奇这名字的由来。据当地老人介绍,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有个古城叫白鹅城,戍边守城的将军姓白,因百姓讳其名,称他为白二爷。城郊一带,土地平阔,水草丰美,是当地农牧民世代安居的乐土。可是由于这位二爷草菅人命,过分作恶,引起了天怒人怨。一天骤然风沙大作,铺天盖地的黄沙滚滚而来,一夜之间竟将白二爷同他的守城葬在了深深的沙层之内。然而,白二爷幽灵不散,幻化成了沙霸,千百年来,继续肆意作祟,危害生灵。

  邢俊兰回忆,那时治沙队女队员干的活和男队员一样,挖坑、种树、背树苗,样样不落。往山上挑水,一走就是三个多小时,手指磨破,手掌打泡,缠块手绢咬着牙继续干。一个女队员一天能挖60多个长宽各80公分、深1米的树坑。

  在治沙队,像乔义这样,大部分队员都是为了“大家”舍弃“小家”。李俊一上工地,家务和农活儿都落在妻子身上。不久,妻子得了癔病,家里的田撂荒了,野草长得比庄稼还高,吃水得靠80多岁的老母亲拎着瓦罐一点点往回打,但就是这种情况,李俊仍然坚守在工地。

  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晚上快8点才收工,乔义带着120名治沙队员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没停歇地在白二爷沙坝一干就是3个多月。在云福祥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回了趟家。那天傍晚,他刚到家就下起了雨,家里小土房两年没抹泥,半夜里屋里便下起了小雨。把盆盆罐罐都用来接雨水,但家里炕上还是全湿了,妻子的眼眶也湿了。乔义想着天一晴第一件事就是抹灰。可第二天一早起来,发现雨还在下,他却想到雨天是点柠条的好机会,于是直接返回了工地。

  ……

  “拓荒女英雄”,这是当时人们送给马玉英的一个称号。在治沙站,记者见到了治沙队女子分队队长马玉英。24岁进沙坝治沙,仅在白二爷沙坝就苦干了8年。乔木造林季节,专业队平均每人完成2000株,她竟完成了6000多株,是全队人均完成量的3倍多。营造针叶林,她一人完成20亩,成活率都在90%以上。1986年,治沙队组织直播造林,她冒雨点种柠条80亩,种草40亩,全部名列第一。专业队搞工程整地和农田水利工程,她每天挖土方量不下50立方米,比一般劳动力的工作量多得多。

  在白二爷沙坝治沙队中,像马玉英这样的模范人物绝非一人。记者在资料记载中看到,仅1987年就有张美兰、岳兰英、张秀兰、肖海枝、刘桃女、韩美霞、王美荣等23名姑娘被评为劳动模范。

  在乔义家,他的妻子向记者谈起那一段段往事时已释怀,但当时感觉很委屈,一个人带孩子操持家,觉得自己就像没有丈夫的女人。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大漠深处绽芳华

  在治沙的那几年,许多党员根本不知道哪天是星期天,甚至连中秋、国庆等节日也常常忘记,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咬定青山不撒手。

  刘俊钱说,到了中午,沙漠凭借炎日发着威,水喝光了,汗也流尽了,浑身像着了火,可队员们都抖擞精神咬紧牙关坚持干。

  若想让白二爷沙坝重新恢复地貌,唯一的办法就是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在乔义老人家,当他将书桌里珍藏着的一本本泛黄的工作手册递到记者手中时,那来自30多年前的无声力量将记者深深震憾,这也让我们找到了36年后,再重温采访报道白二爷沙坝治沙故事和治沙精神的意义所在。

  “云县长指示:4点半起床,5点出工,晚上7点半收工,9点熄灯。”

  乔义作为队长,他吃的苦要比别人更多。然而谈起当年当队长的经历,乔义脸上写满了自豪。“1982年,云福祥县长为切实贯彻自治区林牧为主方针,向县委主动请缨,要治理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白二爷沙坝,把它作为全县向穷山恶水开战的突破口。120人的专业治沙队组建起来了。可谁来当队长呢?云县长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我。”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大漠深处绽芳华

  乔义说,人们在山上午休,两把锹并着插,架上件衣服遮日头,鞋子一合就是枕头。云县长虽然人高马大,可他有肝病、低血糖、胆疾、腰伤和脚跟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一次因为疲劳,云县长晕倒了。大家哭着向他围拢来,当他被人叫醒,睁眼看见队员们哭叫恼丧的模样后,他笑了:“中暑算甚病?都给我干活去!”结果,他只叫卫生员打了一针,休息了一会儿就又和大家一起干起来。队员们边干边流泪,泪水和汗水滴滴答答地洒落在黄沙里。

  “挎起个牛犋拉开一道荒,

  除几次去县里开会之外,他一连两个多月一直在沙坝指挥、干活儿。最终,因为连续劳累,他患了重感冒,眼病也复发,大白天看不见东西,不得已,他被队员们送下沙坝,急转到内蒙古医院治疗。在医院,他也只住了两天,病情一有好转就连夜偷跑回白二爷沙坝。

  深秋的一个午后,记者一行来到和林县县城乔义的家中。这位治沙时刚30岁出头的年轻人,如今已年过花甲。在他珍藏且已泛黄的工作手册上,那段30多年前云福祥带领专业治沙队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跃然纸上。

  家里的30亩地全靠妻子一个人打理,那年秋收时,妻子托人捎话让他回去起山药,可眼下也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忙季节,担心自己离开,队员们积极性不高耽误种植,乔义硬是没回去。直到造林结束上冻才回到家,等他的却是一多半山药没收回来,冻在了地里。家管不了,孩子更是顾不上,女儿没学上,硬是耽误了一年。

  在云福祥的带领下,白二爷沙坝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种植面积达12万亩,植被覆盖率由当初的15%提高到75%。昔日茫茫沙海变成了一望无垠的绿洲;过去荒无人烟的沙区,现有40多户当年的治沙队员在此安家落户。

  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新的征程更需要首府人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更需要我们学习弘扬白二爷沙坝精神——牢记使命、实干担当、百折不挠、久久为功。绿色筑梦,精神永相传。

  黄腾腾的沙梁踏出一条路,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大漠深处绽芳华

  “女队员南坡6天,北坡4天;男队员西坡10天。”

  给缺奶的孩子敞开怀。”

  共产党派来了个好县长。

  每当盛夏时节,站在海拔1200米的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六号山山顶极目远眺,看着满目苍翠的白二爷沙坝,作为第一批治沙专业队队长,今年66岁的乔义内心总是难以平静。

  从呼和浩特市南行70多公里,途经浑河,便可抵达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境内的白二爷沙坝。它位于和林格尔县南部的浑河与古力半几河之间,东至羊群沟乡的白其口村,西至大红城乡的郑家三号村,其东西长27里、南北宽22里,总治理面积达12万亩。治理前它每年把200万吨黄沙输给黄河,并且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东西扩张,周围一万多亩农田被流沙吞没,五六个村庄的村民被迫搬迁他处,形成了沙进人退的恶性循环。

  当然,这是人们杜撰的神话传说,究其原因,白二爷沙坝是人们过分开垦砍伐,致使水土严重流失,生态平衡受到极大破坏后的一枚恶果。而在这传说中,可以看出当地人对生态环境未遭破坏前的留恋,也表达了对恶劣环境的憎恶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大漠深处绽芳华

  云福祥率领他的专业治沙队坚持劳作躬耕在白二爷沙坝,用一滴滴汗水换取了大漠里的绿色。白二爷沙坝的治理成了当时世界治沙史上的一个奇迹,,英、美、法、日等国的20多名治沙专家都对白二爷沙坝的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治沙领头人云福祥的名字也因此蜚声海内外,先后获得了全国林业劳动模范、自治区特级劳模、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绿化模范”、国务院授予的“造林模范”等众多荣誉。

  “县长指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抢抓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大战100天。”

  “治不好白二爷沙坝,我这个县长不当啦!”现任和林县盛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曾经的专业治沙队队员李俊,在时隔36年后,依然清晰地记得时任和林县县长云福祥说的这句话。

  栽起片大树鸟飞来,

  当记者一行走进留守在白二爷沙坝的邢俊兰家时,刚刚嫁了姑娘的她脸上还带着喜悦的笑容。热情的邢俊兰一个劲儿地往记者手里塞喜糖。回忆起当初那段治沙经历,邢俊兰感慨道:“那时都是些20岁上下的女孩子,上山种树想都没想到条件能那么艰苦。但回想起治沙的那些岁月,到如今再看看满山的绿树,那里既有自己流过的汗水与泪水,更有为家乡作贡献的一腔热情,作为女子治沙队的一员,我心底还是会有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于是,共产党员乔义便从新丰乡农机修造厂来到了白二爷沙坝,担起了120人专业治沙队队长的重担。

  “白二爷沙坝的治理能有今天的成果,全是云县长的精神感动和感召着我们一起走过那些艰苦的治沙岁月。”乔义回忆道。专业治沙队刚开进白二爷沙坝时,马圈、猪窝、牛棚经过简单修整,便成了宿舍和伙房。在这种条件下,云福祥和大伙同吃同住,没叫过一声苦。

  从“一棵绿树”到“一片林海”,和林格尔县大红城乡白二爷沙坝的治沙精神犹如星星之火,燎原开来……

上一篇:冰湖大战《楚乔传二》埋伏笔,救公子的是月七还是月九? 下一篇:我省全面深化 “亩均论英雄”改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