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人文美创新美未来美 在镜头中竞相绽放
第二届进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上海·恒新之城》也已经火遍了大街小巷。在地铁、商场、街头、机场和火车站,在全市超过八万块LED大屏、楼宇屏幕、移动电视上,每天都在滚动播放。上海的人文美、创新美和未来美,在镜头中逐一绽放。这部形象片也在许多海外的地标建筑、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播放。当地时间10月31日,2019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举行。《上海·恒新之城》在主会场巨幅大屏上播放,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来宾的目光。
这部四分半的短片凭什么走进观众的心?两个多月的紧张拍摄、100多人的大团队分工协作、超100小时记录修改的画面……数字堆积出的或许只是表象,如何用镜头展现有温度的上海更值得品咂。
什么样的地标最“上海”?是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四件套”,还是外滩、城隍庙、石库门,抑或是“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演变发展,形成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上海建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它能体现出城市的文化、性格、作风,这与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不谋而合,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保留了城市个性。但城市形象片的拍摄,抓住这些砖墙瓦片钢筋混凝土就足够了吗?
当指针回拨到2019年8月7日,《上海·恒新之城》第一次选题会召开时,一道难题摆在摄制组面前:“不少城市形象片有影像、没形象,这和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现状有关,更和创作者的理念有关。”形象片导演、幻维数码制作总监孙博说。作为上海城市形象片的“专业户”,这次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重复”。于是,这座城市中日新月异的火热生活,就成了镜头追逐的目标。
事实上,如武康大楼修缮、垃圾分类等情境,根据初始策划,通过实地考察勘景,逐格细化脚本,最终顺利实现拍摄计划的案例并不多,更常规的工作却是不断动态补充和调整。8月12日,位于上海中心52层的朵云书店旗舰店拉开帷幕,让读者拥有了抬头观云、低头读书的“秘境”;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聚焦高新产业,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启,聚集中外业界高手,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贡献了“上海方案”……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创制造的成果,《上海·恒新之城》搭准了上海发展的节拍——因恒新而致远,这座城始终与时代脉搏共跳跃。
在最初策划的近200个创意情景中,经历95年风雨变迁的武康大楼当仁不让地入选了。这栋邬达克建筑建于1924年,其间虽然“小修小补”不间断,但无可避免出现了老化。今年5月,大楼再度启动“大修”计划,但修缮要求相比十年前“大修”更加精细。随着周边区域架空线入地合杆工程正式完工,盘桓在大楼周身的黑色“蜘蛛网”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镜头对准火热的生活,这座城始终与时代脉搏共跳跃
95岁武康大楼褪去旧妆,绽放新颜;239米高空的朵云书院,于“山水秘境”中构建书之迷宫;55年前美影厂《大闹天宫》原画稿中的美猴王竟又“活”了起来,为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撩开面纱……将这一年里散落在上海街头巷尾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有了全新的城市形象片《上海·恒新之城》。
“形象片拍摄的两个多月里,武康大楼正在修缮,我们用延时摄影的方式真实记录了这一切,并以共六秒的快速影像还原了大楼扫除‘蛛网’、剥去脚手架‘外衣’的全过程。”剪辑师奚阳说。老建筑的精修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改善环境品质,也在《上海·恒新之城》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和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也是较早确定入选的拍摄场景。今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窥见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窗口。在摄制组的镜头里,从体验垃圾分类课的小学生到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街道居民,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垃圾分类投放已然成为社区居民的“新时尚”。
原标题:进博会城市形象片《上海·恒新之城》火遍大街小巷 上海的人文美创新美未来美,,在镜头中竞相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