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先锋:亮剑斩“污”战疫情
谭金和同事王伟龙深夜驱车赶往武汉
心系疫情,星夜驰援
面对逐渐缓解的疫情,谭金深感欣慰,他深知这一切的来之不易,这里有他和团队不分昼夜共同努力的功劳,所以谭金更不敢有一点懈怠,“我们还得继续坚持,绝不能松懈。”在取得疫情阻击战彻底胜利之前,他依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团队,水质监控更严格、操作要求更规范、防护要求也更规范,牢牢守住生命安全防线。
面对这些好消息,谭金原本紧绷的心情也慢慢舒展了,“随着武汉疫情的逐渐控制,心情会轻松点,毕竟看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回报,也为整个抗击疫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现在的废水日处理量在400立方米左右,高峰期的时候接近800立方米,截至3月31日,已处理废水32606.5立方米。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转好,完成救助任务的各省驰援湖北国家医疗队已陆续离开,他们的辛苦付出为打赢抗疫阻击战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当前情况好转的背后不仅离不开医疗团队的努力,也离不开医废处置团队和污水处理团队的全力以赴。高能环境的废水处理运营团队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志,坚持到战“疫”胜利的最后一刻。作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谭金心系疫情,迎难而上,将敢于担当、坚持不懈的高能精神闪耀在荆楚大地。
1月31日一早,谭金抵达现场后立即投入工作,熟悉设备,制定详细规范的操作规程、运营管理制度和人员防护方案,调集人员和物资,确保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污水处理站于2月3日和医院一起同时投入使用,确保每一滴污水都得到合格处置,不让一个病毒从污水站流出。
2月15日下午,武汉上空由雨夹雪转为大雪,并伴随大风。火神山医院医疗废水处理项目上大部分设备都安装在户外,而且在日常检修过程中需要攀爬登高,本来身穿防护服就不是很方便,再加上风雪天,给现场运营人员例行设备检修增加了不少难度。但为了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日常检修工作仍然冒着风雪进行,在巡检过程中发现出水一体化泵站的潜污泵出现故障,需要进行更换。他带领运行人员在户外奋战半个多小时,最终顺利完成水泵的更换,排除设备故障。
火神山医院污水处理运营团队
谭金和团队依然坚守在一线
1月30日,谭金得知公司即将承担火神山医院废水处理运营这一消息后,临危受命,积极担任起该项目负责人。当天,他就匆匆与家人告别,带上急用的物资和防护用品,毅然决然地和同事王伟龙一起从湖南先行驱车前往武汉火神山医院。
“家人都支持我,但是他们内心还是很不放心,尤其是我母亲,当时都不敢告诉她怕她操心,现在跟她打电话偶尔还哭,儿子也总是问我什么时候回去,在家人需要我的时候不在身边,总觉得对不起他们。”当时的选择虽让他自责不已,但他深知有了“大家”才能有“小家”,“疫情当前,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义不容辞的。”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地下是防止污染扩散、抑制病毒蔓延的关键,更是高能环境在火神山医院筑起的一道坚固防线,但这滴水不漏的背后是谭金和团队成员严谨而无私的付出,是他们每天迎着晨曦,伴着夜色,,穿梭在项目现场,是他们将对家的思念化为对抗“疫”的热忱,用辛勤和汗水诠释着责任与坚毅。
为满足火神山医院的废水处理需求,谭金带领运营团队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全面实行“人休机不休”的方式,采用轮班制,每班运营人员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确保污水处理站全天候安全运营,守住疫情防控环境安全底线。
路上点点的星光,是他对此行的坚持;眼中坚定的目光,是他对抗“疫”的决心。
疫情之初,来势汹汹,每日数千人感染,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情况得到了极大地缓解。
在项目现场连续奋战两天,由于周边找不到任何可以用餐的地方,一连好几天都是用面包、饼干等零食应付一下,他想到再过几天整个污水运营团队成员就要到位,长时间这样下去大家的身体会垮掉,于是他主动与政府沟通协调,为现场运营人员解决用餐和住宿相关问题。在后期设备调试及运营过程中,不管现场遇到任何难题,在他的协调和指导下都能迎刃而解,“有难题,找谭总”已成为现场每一位运营人员的口头禅。
在抗“疫”前线,谭金带领的运营团队不仅要面对新冠病毒的威胁,还需面临着环境恶劣、条件简陋、物资短缺、任务艰巨等方面的挑战。
继续坚持,绝不松懈
谭金加入高能环境以来,始终兢兢业业,履职尽责,一直都是哪里最艰苦去哪里,哪里最困难去哪里。
面对挑战,他挺身而出,迎难而上, 用汗水书写责任和担当;无畏考验,必将淬炼出光芒万丈的真金。
2月26日,卫健委对火神山运营团队的废水和污泥进行检测,确定处理后的水中不含病毒。
作为整个团队的负责人,谭金谦虚地表示:“这都是整个团队的努力,我们整个团队都践行“铁军精神”,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讲纪律,说到做到,冲锋陷阵在第一线。像跟我第一时间赶来的王伟龙、直接从宁夏飞过来的于靖军、一直任劳任怨的付积忠等人都是主动请缨来到现场,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这个团队感到自豪。”
正是怀揣“早一分钟到提前1分钟遏制疫情蔓延”的想法,谭金一路驱车到达武汉,此时已经是晚上11点,谭金回忆:“当时,路上都没有车和人,左车道转右车道,右车道转左车道,好似这满世界的路,都是为他一人修的。”
谭金在项目现场办公
挑战不断,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