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醫院完成全球首例鏡面人心臟“迷宮手術”
據悉,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是國內最早引入迷宮Ⅳ型手術理念的單位之一。劉立明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微創、房顫、瓣膜手術新術式10余項,榮獲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 “金刀獎”等,個人主刀房顫迷宮手術年均200例,並發症極低,手術量及療效居國內領先水平。(沙麗娜 宋瓏)
手術當天,在麻醉醫生、手術護士等的配合下,主刀劉立明站在常規體外循環心臟手術的反位,即患者的左側,用“鏡面”原則進行手術思維和反向操作。經過4個小時緊張細致操作,劉立明團隊聯合應用雙極鉗加雙極筆為該吳先生成功完成手術。術后,吳先生心功能恢復良好並轉復為竇性心律。“迷宮IV手術講究規范化消融線路的完全性、連續性和透壁性,我們在這位‘鏡面人’患者術中也做到了完全標准化外科消融。”劉立明介紹。
“現在3D打印技術日趨成熟,是不是可以將患者心臟的實際情況,先通過3D模型打印出來,進行體外模擬實驗?”心血管外科醫師宋瓏提議。隨即,劉立明團隊與醫院影像科、麻醉科、手術部等經過多學科會診和術前討論,完善了心電門控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三維重建,並將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數據進行轉化和建模,用柔性樹脂材料對吳先生的心臟進行全真3D打印。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這種感覺,就像習慣了右手寫字,突然變成用左手寫字,難度不亞於每次操作都要進行一次‘腦筋急轉彎’。”心血管外科醫師羅成回憶道,手術的前一天晚上11點多,團隊成員還在反復模擬、演練,這樣的反復練習也提高了團隊對罕見鏡面右位心結構的認識和迷宮IV手術的精准把握。
“他病情必須馬上手術,隻有通過外科手術進行二尖瓣和三尖瓣修復,,並利用雙極射頻消融行迷宮IV手術消除房顫,才能治愈多年的心臟病。” 吳先生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檢查后,劉立明說道。由於吳先生的心臟結構完全反位,醫生手術猶如“開倒車”,要以鏡像反位置進入,這使手術的實施難度大大增加。
吳先生今年39歲,在福建泉州工作。一場意外,讓他被確診為心臟瓣膜病合並房顫,而且發現自己的心臟長在胸腔右側,和正常人不一樣,也就是 “鏡面人”,這種發病率是百萬分之一。
人民網長沙8月5日電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教授劉立明團隊成功為吳先生做了“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並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經中南大學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這是世界首例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並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也是3D打印技術首次應用於輔助鏡面右位心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