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虞城:过去打工热今现“城归”潮
图为毕远峰(左)与村民代表商讨村庄发展规划。

“乡愁,乡愁,返乡创业不用愁!”这些“城归”带回的不仅有资金和技术,还有理念和信息。虞城县也为返乡创业人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
珂铭公司常用工63人,个个手艺不凡。年轻人干技术活,切钢、涂漆、装配,一个月最多能挣5000多元;老年人扣带、包装、贴标,一天也能挣40多元。这些工人中还有22名贫困户,他们的保底工资是每月1500元。
杨威是个“80后”,老家在虞城县谷熟镇朱阁村,退伍后在外闯荡多年,卖过手机、开过银楼、做过皮具买卖,却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特别怀念小时候父亲用红粘谷酿的酒。”
今年,杨威有了个新身份―谷熟镇朱阁村精准扶贫种养殖合作社法人代表。合作社吸纳村里贫困户帮忙打理谷场、发酵酿酒,一个月下来都能有千余元的收入。杨威想,将来还得多招一些村里的年轻人,“规模做大了,管理和物流都需要人哩”。
图为杨威在介绍他的红粘谷酒。
2010年初,郭土楼村的杨庄小学被撤并,不少孩子因此辍学。村支书杨新文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凡,拨通电话,开门见山:“爷,要不您回来给咱村也建所学校吧!”
2016年,在谷熟镇政府的支持下,杨威的“红粘谷酒酿造技艺”成功入选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借着这股东风,杨威打算建一个小型文化广场,传播红粘谷酒酿造文化和技艺。
王支援摄他说的红粘谷,是豫东特产。“小时候家家都种,户户酿酒,后来大家都出去打工,种谷的人少了,酿酒的手艺也快丢了。”
40年前,杨凡在村小干了3年的民办教师;40年后,年近花甲的老杨拿出全部积蓄,回来给村里建了座学校。
杨凡无法再推脱了:“一辈子了,图个啥哩?咱自己再难,还能有那些没学上的娃娃们难?”他个人垫资1100多万元,还把县里的门面房、儿子娶媳妇的彩礼钱都搭了进去,终于赶在当年9月开学前,把新学校建起来了。
回乡办厂之后,毕远峰与乡亲们的接触多了。看着不少村民还未脱贫,毕远峰常常陷入沉思,“在外打拼为了什么?能给乡亲们做点什么?”他这样自问。
今年11月,珂铭公司新研发的钢卷尺通过了欧盟认证。最近,他们到迪拜参展,又签下60万把钢卷尺的大单。“我们的钢卷尺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我们把产品送到客商的家门口,也把品牌带到了全世界。”梁生说。
“说实话,学校很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俺只希望,他们从这里走出去之后,将来也能多回来一些,乡村振兴离不开他们。”杨凡的思虑很长远。
谷上做点文章。“现在市场上的酒,勾兑的很多,我想用祖传的酿酒手艺,给家乡树个品牌。”
本报记者 汪晓东摄葛长征和梁展召
杨松青摄2015年8月,已在北京定居多年的毕远峰做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回老家河南虞城县店集乡魏囟汛宓H未逯书,这让闺女“很不开心”。即便是难得回京与家人团聚,毕远峰开口闭口也都是村里的事儿,闺女说他“心不在焉”。

